![]()
|
“自我同一性”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清晰、连贯且稳定的认知。它整合了个体的过去经历、当前状态、未来目标、以及社会角色、价值观、信仰和情感,形成一种内在统一的身份感。 “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被视为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但可能贯穿一生。
“ 自我意识”是同一性形成的基础,“自我概念”提供内容框架,“自尊”则为这一过程提供情感动力。三者的平衡与协调是达成健康自我同一性的关键。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和行为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体验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其中,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包括自尊和自信等。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质、能力、角色、价值观和身份的综合认知与描述,是回到“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核心心理结构。它不仅是静态的自我描述,更是动态的、可调整的自我图式,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情绪和社会互动。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有一本书叫做《自尊心的养成》,提出培养学生自尊心的3个先决条件,1.重要感,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 2.成就感,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感是其形成正确概念的关键。3.力量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以上是青春期儿童咨询中的重要心理学术语,详细内容可以阅读《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等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等专业书籍。